原江西省委书记之子曾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家族出

当前位置: 立即博买球网站信誉 > 新闻 > 行业资讯 >

  江西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云南省委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一个家族里面出了4位了不得的省委书记,可不只是光宗耀祖,这个家族风水好那么简单,这背后反映了这个家族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不惜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的心力。

  这个家族就是来自陕西省清涧县的白氏家族,上述提到的几位省委书记分别叫作白栋材、白如冰、白恩培和白治民。

  其中,白栋材的儿子白天,还曾担任过深圳市的市委副书记。1952年出生的白天,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原来是在江西丰城县荣塘公社插队的一名知青。

  这样的早年经历,本来似乎已经让他与官职无缘了,那么他又是怎么走上从政道路的呢?

  白栋材是1916年出生,36岁才生下了这个儿子。白栋材参加革命很早,11岁的时候就加入了青年团,小小年纪就敢于和反动派做斗争。

  19岁的时候,他又成为了一名员,开始了自己火热的从政人生。在老家清涧县的时候,他担任过县里第二高小团支书、区支书等职务。

  后来,他便跑去参加了革命。作为游击队员,他开始活跃在陕北一带的革命战场之上。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大大小小的战斗参加了无数,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土地革命战争等。

  他性格很好,身上有一种打不倒、打不垮的乐观气质,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都能勇敢坚持下去。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甚至曾被罢免了军衔,但他都没有自我放弃,而是咬牙坚持,渡过难关。

  建国之后,他开始在江西一带担任官职、活动。在1972年,正式成为省委书记之前,他还当过南昌军分区政委、南昌市市长,以及江西省委第三副书记、工业工作部部长的职务。

  作为干部子弟,他也和父亲一样,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怀揣梦想,希望入伍参军,成为军人,报效祖国。

  他的知青生涯是在1969年结束的,当时他17岁,之后正式进入到了部队里面,成为了福州军区的一名小军人。

  白天在部队里面受提拔很快,没多久就成为了班长,之后是排长,再然后就是副连长,这样的晋升节奏体现了他不一般的业务能力,可谓虎父无犬子。

  1975年,他回到了江西,这个父亲执政的地方,但是依旧在军区活动,担任的是军区独立师一团的参谋长,并不仰仗父亲的直接提拔。

  白天独立、自强,又有能力,都说他如果一直在部队里面干下去,成为一个将军绝对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心里面有更大的抱负,在部队里面待了不过五年,就选择转业了。

  白天做出这样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从1977年的时候就开始在专业学校学习英语,从此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知识,以及多元的经历,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想只是待在部队里面,而是积极寻找更广大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所长。

  1983年,他被调入了江西省的外事办外事处担任副处长,很快就升职成为了处长,之后就任职外事办的副主任。

  他来到广东是在1992年的3月份,先是在深圳外事办做副主任,之后做到了主任,历任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以及市宣传部长等。

  2012年底,白天还担任过深圳市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以及人大常委会主任。

  63岁,他正式退休,离开了一线工作,但依旧关心、关注国家大事,也愿意为人民生活的富裕、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白家人的志气和能力。

  1936年,红军抗日先锋队就是在这里成立的。当时,毛主席带着士兵们就驻扎此地,让袁家沟充满了革命色彩,也让清涧县这个小县城成为了著名的革命县。

  红军在袁家沟并不只是简单的驻扎而已,而是确定了东渡黄河的战略方针,还发表了很有名的《东征宣言》,此后红军便开始了东征的漫漫旅途。

  在从白家走出的四位省委书记当中,除了上面提到的白栋材,白治民也是很有故事的一位。

  他出生于1918年,比白栋材小2岁。除了福建省委副书记,他还担任过中央组织部的副部长。

  值得一提的是,白治民虽然和白栋材年纪相差无几,但其实是他的晚辈,和白天才是同辈。

  与白栋材加入,开始革命生涯的经历类似,他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党思想的熏陶,12岁就早早加入了共青团。

  1935年,他17岁,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同时开始担任陕北团委宣传部主任的职务。

  而就在这之后的第二年,毛主席就带着红军的部队来到了袁家沟,而他本人也在白治民的家里面小住过一段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治民本来是一直都在陕西工作的,曾担任陕甘宁边区三原地委书记、三原军分区政委、党委书记等职务。

  直到1978年,他才调任到了福建,开始担当福建省委副书记,以及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一年之后,他又任职中组部的副部长。

  在宦海沉浮,白治民始终保持低调。在他担任省委副书记期间,上级领导就想过要提拔他,他却给出了十分淡定的回应,只说和他一样优秀的人有很多,他知道自己的斤两,也希望领导不要太过担心他了。

  山东省委白如冰也是白栋材的堂兄弟。他是1912年3月出生,是白家这几位同辈兄弟里面的老大哥。

  他小名叫作恩儿,本名是树梁、树勋,还曾化名高超。他的祖父白锡龄是清末的贡生,家境比较富有,父亲白汉濯是庄稼汉,也做点小生意,但是没有赚到大钱,生活经常张不开手脚,白如冰小时候因此常常饿肚子。

  白如冰还有身体上的障碍,左腿不是很方便,受过人家的歧视,被说长大之后只能做个鞋匠。家里人对他不抱什么大的希望,只是供他读书,想让他长大后当个私塾先生就好。

  但是白如冰很是上进,而且心地善良,家里开染坊的时候,他出去讨染钱,碰到一些无力偿还的主儿,就将债务一笔勾销了。

  他是在清涧县第二高小读书的时候,受到了早期的员白明善的影响,开始阅读《中国青年》《向导》《ABC》这样的进步刊物,接触到了思想,后来在15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共青团,到了第二年的6月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党员。

  17岁的时候,白如冰考上了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还成为了学校里的党支部书记。

  当时,陕北这所学校的革命力量发展得很好,白如冰也在革命的热潮中锻炼了自己。

  立即博手机安卓

  1933年,他参与了创办红二支队的工作。到了1935年,他就开始担任红军陕甘晋军委供给部的部长了。

  在这之前,他还担任过山东省副省长、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省委副书记,绥远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等职务。

  他的妻子高峻峰和他同岁,二人在1929年结婚。她工作期间,主要是在陕西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工作,和白如冰是异地,她还给毛主席和周总理补过衣服,退休之后享受的也是局级的待遇。

  白恩培年龄比白天要大,是1946年出生,但在辈分上还要比他小,是白栋材的堂兄弟白玉才的孙子辈。

  他在担任省委书记的数量上,是白家一众亲族里面名列前茅的,不只是云南省委书记,还有青海省委书记。

  他早年深受革命火种的感召,12岁就离开了袁家沟,奔赴到延安,和那里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一起活跃在革命的第一线。

  后来,他还考进了西北工业大学学习航海设备和自动控制,毕业之后就到了陕西省军区独立师的农场工作、锻炼。

  从1972年开始,他进入到了延安柴油机厂工作,在那里度过了十余载的光阴。之后,他继续留在延安,留在工厂,担任卷烟厂的党委副书记和厂长。

  上世纪80年代初,他遇上了全国干部年轻化的潮流,作为来自企业的“梯队”培养对象,进入到了延安政府任职。

  他先是担任了延安地委副书记,之后又升职成为了书记。从90年代开始,他离开了延安,先是去了内蒙古,在那里担任党委常委和组织部长,之后就成为了青海省委书记。

  2011年,他正式任职云南省委书记,掌权长达十年。2011年,他退到了二线,转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只是,这位白家官职最为显赫的人物,晚年却踩了红线年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了组织上的调查,就这样落马了。这一年,他68岁。

  除了白家的这几位高官,袁家沟在建国以来,出过的县团级以上的官员数量其实多达百位,而且无一落马,仅有白恩培是个例外。

  他说,除了红色火种很早就到达了这里,有一大批人或是跟着毛主席出去东征闹革命,或是留在当地继续搞建设,自然能人辈出。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村里面很注重办学,培养人才。

  其实,从清朝的时候开始,袁家沟的私塾教育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好的文化积淀,一代代的袁家沟人,才能厚积薄发,持续性地成才。

  2005年6月,《小康》杂志在一篇报道中指出过,陕北地区的教育机构对于革命火种的传播,党组织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说,白如冰就读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虽然地理位置上在陕西榆林的绥德,但是其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当地,而是从陕西,辐射到了全国。

  像白如冰这样从清涧县出去的高级官员,很多都是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从这所学校里面毕业的。

  清涧县革命烈士陵园还有一位管理员,名叫黄光金。他向媒体分享过建国前当地在参与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数量,多达1600人,牺牲的老红军占到了全国总数十五分之一。

  正是因为当地走出的革命战士数量之多,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牺牲,而其中存活下来成为高官的比例,自然也会相应地比较高了。

  1985年,清涧县还做过调查,发现当地出身的军级干部,还在位的有62位之多。

  单看地理位置,白氏所在的袁家沟实在不算兴旺发达,四面都是山,是典型的黄土高地貌。

  袁家沟也不在清涧县的县城,而是在城里往东55公里的地方,位于无定河和黄河的夹角地带,距离黄河有10公里,与山西省的石楼县遥相对望。

  不过,袁家沟有人做官的历史很早。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有白亨担任广平府通判和汉州知州的例子,他第三个儿子白行顺还担任过湖广巡抚。

  白行顺为官期间,得到了民众比较高的评价,说他“政绩煊赫,深得人心”。白氏家谱里面也收录了他被封为巡抚时皇帝的敕谕。也是从白行顺开始,袁家沟开始不断出现子孙担任高官的传奇故事。

  一个并不发达的陕北小地,却因为重视教育和革命,发展为了全国人才的摇篮,袁家沟白氏的故事是值得叹服,也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