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狱中痴迷研究永动机妻子狱外苦等27年却在相

当前位置: 立即博买球网站信誉 > 新闻 > 行业资讯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说的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起码应该问心无愧,应该把精力花费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去。

  既然生命结束的时候,注定没有办法完全没有遗憾地离开,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就应该用自己无限的热爱度过一生。尽可能地让自己不要后悔时光的浪费。

  黄维就是一个曾经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方向的人,他的前半生投身于战场之上,在抗日战争中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解放战争以后,被俘的他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转换到了研究出“永动机”这一件事情上。

  众所周知,由于能量守恒和消耗,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永动机”的存在,因此黄维无论是为此付出了多少年的精力,都只会是白费功夫。

  但是这个被人说是有“书呆子”气的人,真的将自己二十七年的时间都花费在研究根本不可能被研究出来的“永动机”上。这就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忽略家庭,四顾茫然。

  黄维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他在校学习期间是出了名的“书呆子”,很多同期生都评价他非常地固执古板,他的这种性格表现在战场上,是正直、坚毅与不屈不挠。而他前半生的军旅生涯,正是凭借着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中,都有黄维的身影,在淞沪会战的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役中,他的表现尤其的神勇,可以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

  还有在1939年,日军攻占了越南以后,在滇越边境集结兵力,企图从这里进攻云南。当时黄维继任第54军军长,由昆明赶赴滇越边境,率第54军抗击日军入侵。

  黄维虽然是一位将军,但是他内心十分认可儒家思想。他的性格秉承了儒家思想的“君子之道”,和蒋介石“君臣之道”“忠将良臣”的思想也十分地契合。

  蒋介石因此对他十分地器重,将他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既给了他很高的官位,还送他出国留学,在黄维流露出对军事教育感兴趣后,蒋介石竟让黄维担任了自己兼任的武汉陆军学校校长。

  因此,虽然黄维非常地厌恶内战,但是在蒋介石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儒家思想劝说他时,他还是被迫地参与到了内战之中。正是因为他前期受到了蒋介石的栽培和重视,让他后来不得不还站在阵营中。

  1948年,黄维所率领的12兵团,除副团长几人逃脱以外,全团覆灭,黄维本人也被俘,进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从此他开始了自己二十七年的被俘生涯,也开始了对“永动机”研究的执念。

  一开始他从事永动机的研究,只是为了逃避思想改造,这一点也是源于他性格上的执着和固执。

  在黄埔军校的那段时间里,黄维深深地受到了“正统思想”的熏陶,这种思想使他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才是真正救国救民之主义,盖舍外,更无其他真正之主义”,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他,直到被俘都没有改变。

  这也是他之所以对“思想改造”十分抵触的原因,他刚到功德林进行改造的时候,身上有很多疾病,据统计结核就有五种。为了给他治病,他的生活条件在当时算是非常好的,每天餐桌上都能出现丰盛的牛奶、鸡蛋以及肉类。

  当时的管理人员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很多管理人员因为营养缺乏而全身浮肿,但是他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能够吃到肉。

  一开始的黄维并没有被打动,反而是用研究的方式来麻痹自己,后来的他认识到了自己接受到的善意,并且为此深受感动,不过那时候他也是真正地开始沉迷于永动机研究了。

  永动机的研究就是黄维为了逃避思想改造,对自己进行的“科学改造”,也就是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并且试图用自己学到的原理制造出所谓的“永动机”。

  他的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够一直进行,离不开狱方的赞助,从1948年到1975年,整整二十七年,他从一开始的自己研究,到后来1968年开始获得资助,一直都沉浸在永动机的研究之中。

  他的研究当然是失败的,因为“永动机”这个概念本来就是违反能量转化定律的。而这一点,管理员也曾经告诉过苦苦研究的黄维,但是得知永动机的存在不符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后,黄维仍然坚持自己的研究。

  这个时候,其实又是他的倔强在作祟了,正是因为他有这种认准了一件事情就很难改变的性格,才一步一步地造成了他之后的结局。

  黄维在被俘之前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和他的妻子共同养育着三个孩子,到1948年黄维进入功德林进行改造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怀上了第四个孩子。她以为自己的丈夫被抓起来已经失去了性命,只好带着三个孩子,连同肚子里还没有出生的孩子一起逃往了台湾。

  作为一个母亲,她要照顾所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作为一个妻子,她十分地想念自己的丈夫。

  当她得知自己的丈夫仅仅是进入了管理所而不是已经丧命的时候,当然是欣喜若狂的——她终于能够带着孩子和黄维重聚了。但是回到北京的她并没有预料到,此时的丈夫已经和多年以前大不相同了。

  1950年,黄维的妻子就回到了北京。这个时候黄维还没有接受思想改造,整个人非常地固执。即使妻子常常在看望他的时候劝说他考虑一下自己的家庭,他也无动于衷。

  在这个时候的黄维心中,忠于是他唯一想做到的,固执地钻牛角尖的黄维没有人能够劝说得动,于是黄维妻子只能带着孩子等待他自己想通。

  后来黄维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接受了思想改造,不再逃避现实,也终于离开了管理所,但是离开了管理所的他还是一门心思地研究所谓的“永动机”。

  可以说这一项虚无缥缈的研究,是他在管理所里面二十七年的精神寄托,即使他已经获得了自由,一时间还是不能离开这项研究。但是沉迷研究的黄维找到了逃避的方法,却把问题留给了家人。

  黄维的妻子无法忍受自己等待了二十七年的丈夫变得固执得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说,他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研究虚无缥缈的“永动机”,他的心中好像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家人,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意间伤害到了家人的情感。

  在这样的精神折磨下,妻子在他重获自由一年以后,选择了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她所付出的生命的代价,也让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的黄维清醒了过来,其实他一直沉迷于研究,也不一定就是他真正的喜爱研究,这只不过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罢了。

  从1948年的失败开始,他就没有办法接受自己长久以来受到的思想教育是错误的,其他人能够接受新思想,而脑子一根筋的黄维却是认定了什么就是什么,他从内心里抵触和自己认知不相符合的东西,也正是他的这种固执造就了他后期生活的悲剧。